本站主頁
属性 公办 本科 所在地 北京市
北京体育大学(Beijing Sport University),位于北京市,简称北体大,由国家体育总局直属,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全国重点院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和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的高等体育院校。
資料來源: 院校官網 整理: 大学志 发布日期:2024年5月31日
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1953年,隶属国家体育总局,是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39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学校体育学一级学科及所辖全部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体育学科整体水平在前3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榜首,在第4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A+”档次。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13,000余名,其中本科生9,800余名,研究生3,500余名。
阿尔伯塔大学是加拿大顶尖公立研究型大学,是中国教育部最早认可的国外大学之一。阿尔伯塔大学成立于1908年,坐落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会城市埃德蒙顿,是加拿大U15研究型大学联盟创始成员,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110位(加拿大大学中位列第4),位列2023年度上海软科世界大学排名第91位。成立于1945年的阿尔伯塔大学运动科学、体育与休闲学院在健康科学领域享有卓越的国际声誉,2021年QS体育相关学科全球排名第9位。
2022年6月,经中国教育部批准(批准书编号:MOE46CAA02DNR20222303N),北京体育大学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合作成立北京体育大学阿尔伯塔国际休闲体育与旅游学院(下称“学院”)。学院在中国海南省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下称“试验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
一、招生计划与学制
经教育部批准,2024年学院开设休闲体育(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专业代码:040207TH,招生90人;开设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专业代码:120901KH,招生60人。
上述两个专业列入2024年全国普通高考招生计划,具体招生计划以及相关说明由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布。
上述专业学制均4年,采取“4+0”模式,即学生4年全部在国内完成学业。
二、专业介绍
(一)休闲体育(中外合作办学)
休闲体育(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结合北京体育大学户外运动特色和阿尔伯塔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及运动机能学科专业优势,对标本领域国际前沿,实现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以运动与健康管理和户外探险教育为培养方向重点,培养拥有宽广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及良好社会责任感,能够从事运动休闲、体育旅游和户外探险教育的项目设计与开发、指导与服务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充分融合北京体育大学休闲体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专业及运动机能专业核心课程,精心设计中外双方互通、互补、互助的课程组合方式,既注重本土化的休闲体育文化培养,同时高度融合当前国际休闲体育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沿。
专业课程由北京体育大学与阿尔伯塔大学集合双方优质师资共同开设,主要包括:个人健康导论、体育与游憩管理概论、休闲生活与幸福、休闲与人类行为、休闲与游憩研究方法、休闲项目策划、休闲组织领导力、休闲设施规划与管理、户外探险领导力、营地教育、山地运动理论与实践(野外徒步与露营、定向越野、攀岩、山地自行车与极限飞盘)、滨海运动理论与实践(游泳与救生、潜水、冲浪、帆船帆板)、社区休闲工作技巧与流程、体育活动与老龄群体、特殊人群体育活动与休闲等。
(二)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结合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学一流学科和阿尔伯塔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科专业优势,以对标国际前沿和实现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为发展目标,以体育旅游和运动康养旅游为培养方向重点,培养掌握扎实的旅游管理、规划策划、运动康养、体育学基础理论,具备较强的体育与旅游跨界融合创新能力,及坚实的体育旅游和运动康养规划策划、运营管理能力,拥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与独特的创新思维,深刻理解本领域国内外理论前沿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创新人才。
北京体育大学与阿尔伯塔大学集合双方优质师资共同开设以下特色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接待业、旅游学原理、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户外运动(滨海运动)、休闲与人类行为、体育赛事与会展管理、高级运动休闲社会学、旅游市场营销、休闲与游憩研究方法、旅游财务管理、旅游公共政策、旅游发展前沿、旅游设施规划与管理、运动与健康管理、康复心理学、特殊人群体育活动与休闲、智慧服务与数字文旅、区域自然旅游等。
三、专业特色
(一)休闲体育(中外合作办学)
1.深度融合国际一流休闲体育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引入国际化创新型培养方案,注重理论知识与实操应用紧密结合,获得国内外官方机构认可的质量保障,拓新国际化专业发展路径,树立休闲体育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标杆。
2.多维建设两校三地(中国海南、北京及加拿大埃德蒙顿)学习资源中心。提供赴北京体育大学校本部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短期交流学习机会;两校网络课程与线上图书馆资源为学生开放;学生可享受国内“双一流”高校和加拿大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国际化学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着力打造一流英语学习支持平台。配备专业英语师资团队,建设中外合作办学语言学习平台,强化学生英语学习全流程管理,提升学生在学术英语、口语交流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4.特色提供水上休闲运动项目课程。结合海南办学区位优势及北京体育大学专业资源,为学生提供水上休闲运动项目系列课程,形成不同于传统休闲体育专业的差异化培养方向。
5.全面提供学生学业深造机会与就业选择。国际化培养模式及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助力学生继续深造和就业,依托学院平台,学生可获得国内外大学继续深造或从事休闲体育、专业教师等工作的机会。
(二)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1.深度融合国际一流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发挥北京体育大学旅游管理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优势,引进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国际旅游管理课程,获得国内外官方机构认可的质量保障,注重理论知识与实操应用紧密结合,拓新国际化专业发展路径,树立旅游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标杆。
2.多维建设两校三地(北京、海南和加拿大埃德蒙顿)学习资源中心。提供赴北京体育大学校本部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短期交流学习机会;两校网络课程与线上图书馆资源同样为学生开放;学生可享受国内“双一流”高校和加拿大名校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国际化学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积极打造一流英语学习支持平台。配备专业英语师资团队,建设中外合作办学语言学习平台,强化学生英语学习全流程管理,提升学生在学术英语、口语交流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4.着力构建全方位国际体育旅游管理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本专业所必需的通识类、数理类、经管类和体育类等方面的理论课程,以及体育旅游策划与设计、规划与开发、运动康养管理等实践课程与平台,全方位提升学生体育+旅游的综合素养。
5.全面提供学生学业深造机会与就业选择。国际化培养模式及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助力学生继续深造和就业,依托学院平台,学生可获得国内外大学继续深造、国内外旅游、休闲与游憩机构就业等发展机会。
四、学位授予
按国家招生管理规定录取并分别取得休闲体育和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正式学籍的学生,在规定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由北京体育大学颁发北京体育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有关要求的本科学生,授予北京体育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满足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学士学位相关要求的学生,由阿尔伯塔大学授予可被中国教育部认证的阿尔伯塔大学文学学士学位证书。
五、录取办法
学生录取遵循教育部规定的“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严格遵守教育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主管部门的有关招生录取政策和规定,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考生高考成绩为基本依据,综合衡量考生德智体美劳等因素,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择优录取。
本专业原则上安排在普通批次进行招生,考生高考文化成绩须达到生源所在地省级招办划定的普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部分省市为一批线或一段线),且高考外语成绩不得低于105分(150分制)。我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为英文授课,毕业前须达到英文考试标准方可毕业,请非英语语种考生谨慎填报。
具体录取规则参见《北京体育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章程》。
六、收费标准及奖学金、助学金
学院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及国家主管部门核定标准收取学费和住宿费。2024年本科生学费为:75,000元/学年,住宿费参照试验区2024年学生住宿收费标准执行。
学院设有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困难补助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奖助体系,资助与育人紧密结合,助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七、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10-62982845
监督与申诉电话:010-62989450
联系邮箱:AIS-Admissions@bsu.edu.cn
网址:https://ais.bsu.edu.cn
地址1:北京市海淀区信息路48号北京体育大学海南国际学院,邮编:100084
地址2: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黎安镇海南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滨海校区,邮编:572400
八、注意事项
1.学院招生工作实施“阳光工程”,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接受纪检部门、考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2.新生入学后,将按规定对考生进行入学资格复审和组织安排体检,复审和体检合格者方能取得正式学籍。
3.录取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入学手续及交纳学费,逾期未交者,作自行放弃入学资格处理。
4.本简章若与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和北京体育大学有关政策相抵触,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和北京体育大学有关政策为准。
5.学院未委托任何机构和个人进行招生,谨防上当受骗。
资料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_院校官网 | 资料整理:大学志 · 华侨港澳台招生组
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1953年,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具有光荣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办学基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隶属国家体育总局。学校位于海淀区信息路,占地面积7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1万平方米,共拥有室内外训练场馆近100个。
学校现设有体育与健康学部、人文社科学部、奥林匹克运动学部、体育工程学部4个学部,体育与健康学部下设教育学院(体育师范学院)、心理学院等7个学院;人文社科学部下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等8个学院;奥林匹克运动学部下设中国足球运动学院(中国足球教练员学院)、中国篮球运动学院等9个学院(校);体育工程学部下设体育工程学院。中共国家体育总局党校、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设在学校。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是我国体育院校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4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学科布局涉及教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学校体育学一级学科及所辖全部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1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1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和1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建设学科;体育学科整体水平在前3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榜首,在第4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A+”档次。学校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及体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临床医学、公共管理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体育、新闻与传播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全国首个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现有教育部运动与体质健康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能训练与身体机能恢复重点实验室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体育总局科研基地、1个体育科学学会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体育战略研究院、冬奥文化研究中心、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院、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图书馆藏书130余万册。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13000余名,其中本科生9600余名,研究生3000余名。近5年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超过北京地区高校平均就业率水平。
学校始终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坚持高端化、贯通化、国际化和协同化“四化”人才培养方法,加强体育与教育、科技、文化深度融合,为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培养输送高素质新型体育人才。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10万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优秀体育专家学者、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干部,为中国体育事业、高等教育事业和奥林匹克运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社会各界及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曾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和由国际奥委会授予的“体育与社会责任奖”。学校3任校长钟师统、马启伟、金季春分别荣获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运动银质奖章”、“体育运动学习和研究奖”和“体育与教育奖”。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180余项,其中包括“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3项、主动健康与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获奖27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创刊于1966年,现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来源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武汉大学RCCSE权威期刊。《体育运动科学(英文)》)(Journal of Sc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SSEJ创办于2019年,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北京体育大学主办的体育科学领域的英文学术期刊。
建校至今,学校已与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的157所国(境)外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关系,为106个国家培养了留学生15000余名,其中,阿列克·马迪申(Oleg Matytsin)博士2015年当选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学校先后授予克罗地亚前总理、克罗地亚奥委会主席兹拉特科·马泰沙(Zlatko Matesa)博士学位;授予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Jacques Rogge)等7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学位;授予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Thomas Bach),国际滑雪联合会主席吉安·弗兰克·卡斯帕(Gian Franco Kasper),世界冰壶联合会主席凯特·凯斯尼斯(Kate Caithness)等8人“名誉教授”称号,授予国际奥委会高级顾问吉尔伯特·马吕斯·费利(Gilbert Marius Felli)“客座教授”称号,并聘为奥林匹克运动学部“名誉部长”。学校为教育部批准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院校和欧盟教育委员会“伊拉斯谟+”师生交流项目资助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与竞技体育训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运动科学与健康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教育部和科技部立项。学校依托国际化办学平台,统筹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建立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全方位国际合作培养机制,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资料来源:北京体育大学
统计数据截止到:2021年6月